我们想写出一篇引起别人共鸣的心得体会,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心得体会的写作是可以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很好的总结的,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活着大学生读书心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活着大学生读书心得篇1
少年去游荡。老人叫福贵,年轻时嫖赌败家,仗着几代家业,不听长辈教诲,辜负对他百般忍让,如故跟着他的妻子,最终赌光了几代人的积蓄,所有的风光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从富家少爷到下层百姓,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将这个把灵魂都置于嫖赌中的少爷劈醒,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打算重新开始。
中年想掘藏。命运似乎因为福贵犯的错而要刻意惩罚他,破产后接连着丧父,为母抓药是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已亡故,女儿凤霞也因一次生病成为聋哑人。后来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归了人民公社。妻子在这期间得了软骨病,而且日渐严重。福贵一家祸不单行,儿子有庆死于采血事故,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个无情的医生夺去生命。女儿凤霞死于生产,只留下了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贵和外孙相依为命了。死神连这仅有的幸福都不肯给福贵,又夺去了苦根的生命。
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叶小船,游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贵只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只有随着波涛时起时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让自己陷下去一样。
福贵的一生是平常的,却有一种力量让人在合上书后为他感叹。是他强忍着亲人生老病死的天灾,社会灰暗的人祸的力量,一种“忍”的力量;是他无论多苦多难,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过于乏味,读初三的时候,日日夜夜想着盼着毕业,以为过了中考这一关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只要熬过初三,接下来就是轻松愉悦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着初中毕业了,可这却是高中的起点,还来不及畅快的舒口气,又得咬紧牙,开始高中的马拉松了。我曾问自己,这么苦是为了什么?却总也找不到结果。福贵的一生似乎让我有些明白。这就是生活。
身为一个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我经历的磨难是少之又少,与大人比,与福贵比,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初中坚韧是为了中考,那么高中坚韧便是为了高考。我们应该少抱怨,脚踏实地的前进才是正道。
活着大学生读书心得篇2
读罢《活着》,脑海中回荡着福贵的口中唱着的“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唱出了他的一生。那声音随风飘远,一会儿就消失了,就如同福贵也和数千万的中国农民一样活着,他的身影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一会儿也不见了。
作者余华以平凡的农民作为小说的第一视角,没有浮夸绚丽的词藻,没有惺惺作态的假象,没有故作深沉的态度,以最朴素自然的语言向读者描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一生,告诉读者人是,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理由而活。
在旁观者的眼中看来,福贵的一生是充满痛苦的。年少时期的他因为好赌而败光了家产,父亲郁郁而终,甚至连他的妻子也曾离开过他。他还被国民军队抓去当兵,连他母亲的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中年的福贵更是经历了丧妻之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到了老年的他失去了所有的家人,孑然一身,只有一头老黄牛为伴。老了的福贵却并不觉得自己的一生有多么悲惨,他看到了痛苦之外的欢乐。他的妻子始终对他坚贞如一,一双儿女乖巧听话,勤劳肯干。
他躲过了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在土地改革中得到了珍贵的五亩田地,熬过了七年自然灾害,的确,福贵活在最动荡不安的年代,承受了一生的苦难,但他依然没有抱怨,为活着而活。
活到了现在,我也曾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而活?”是为了金钱地位,还是为爱、为责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许多人却迷失信仰。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到繁华的大城市求学后,沉醉于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早已忘记了最初的青云之志。
当我们不知道该为什么而活时,往往会在现实中迷失自己。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为了金钱地位而活,没有承受苦难的能力,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更没有乐观地对待世界。
并不是所有人活着都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像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乔布斯发明苹果电脑。属于大多数人的只有平凡,我们都是另一个福贵,但这平凡的生活也有跌宕起伏。我们所能做的并不是一味的抵抗命运,抱怨痛苦,而是承受。只有承受住了万斤的重压,才能在艰难的命运中活出精彩。
?活着》只是告诉我们,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还告诉我们在绝望和痛苦的重压下也依然可以生活,而非仅仅是生存。
活着大学生读书心得篇3
上个月我看了《活着》这本书,它使我受益匪浅,无疑是心灵上的起伏。《活着》实际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它富于的和哲理太过复杂,非三言两语能够诠释清晰的。我只能说那么一点点感悟罢了。
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成长于解放前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一生实则是现代中国的演变史。虽然故事情节以他及他的一家为主,但反映出来的场景却是多方位的,它让我们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神化的中国,更让我们80年后的年轻一代了解什么是。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是应该必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们更应该了解并牢记这段历史,而这也许是《活着》带给我们的启发和引思吧。宗默然埋怨自己说:“唉!我怎么忘了不准提问题了呢?太丢人了,我的愿望实泡汤了。我只好硬着头皮回去了。”在描述苦难时代的背景下,“福贵”老人也经历了人生所有的痛苦,当他看着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心底实际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时,以一头耕牛为伴,却没有一丝的沮丧。在他的脸上,我们看不到生活有多么的不好,看不到对世道的厌倦,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有的只是他带给我们的人生取向。
“福贵”老人其实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罢了,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韧,正是无数像“福贵”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那无尽的灾难中挺过来。
如今,中国的很多农民每年都要为了生计从自己的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得到的是最低微的收入,他们骨子里的品质让他们无怨无悔。面对困难他们勇往直前,他们才是真的勇士。因而,《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品质才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才是民族希望所在。它带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对于“福贵”这样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命,就是生命意义所在,那么,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它并不像某些人所讲的那样美好,并不像某些歌曲所颂扬的那般幸福,他们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快乐,而广大农民却是很艰难的。现在的“三农”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我想,我们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极富热情地关注这个社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和关心他人,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
20__年的sars,20__年的禽流感,20__的冰冻灾害,所有的一切让我感觉到了活着的艰难,我们并不比“福贵”老人幸福多少,所承载的压力与顾虑是很大的。《活着》当中的余杰、何清涟,是他们让我们感知社会并不是一片漆黑,而是有一丝光在暗暗地照着。即便生活再困苦,我们还是可以像“福贵”一样,很好地活着,人生的艰难才刚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