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有将自己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心得体会,思考不同的事物所写出来的心得体会肯定是不一样的,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双减心得体会100优秀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双减心得体会100篇1
今年8月国家颁布出台了“双减”政策并迅速落地。这是中央、国务院从为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昨天我也认真观看了杨雄专家的讲座,使我感受颇深。
首先我们家长要明白的本质是什么。基础必须坚持的公益属性,不能把“良心的事业",变为“逐利的产业”,更不能成为一些人逐利的工具。从维护公平正义来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不能成为奢侈品,更不能让优质成为少数有钱人的“专利"。
二是对家庭观念的纠偏。由于长期受到应试的严重干扰,带来了一系列观念的扭曲。实施"双减"政策的落地能极大的缓解家长和孩子的焦虑。
第一,纠正育人初心之偏。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走出"短视化、功利化”的困境。
第二,纠正违规竞争之偏。不少地方、不少学校、不少家庭,为了在升学竞争中抢得先机,坚信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大行其道。实施“双减"政策,就是依法依规治教,恢复和重建良好生态。
第三,纠正超前学习之偏。学校是专门的机构,承担着国家培养和下一代的公共职责,而校外则是学校的有益补充。遗憾的是,当下的校外俨然成为了学校的另外一个实施主体。各种培训机构实施“超前学习"超标学习",成为赢得客户的不二法门。实施“双减"政策,要调整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构,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又要做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
三是对方法再认识。功利化、短视化的中小学,相信"时间+汗水”,不尊重规律,不相信科学。实施“双减”政策,是对规律的回归。
第一,坚持全面发展规律。“减负”从根本上说,是要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改变单一的应试局面,保障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本身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第二,坚持身心和谐发展规律。现在,不少家长缘于对子女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导致了中小学生的过度,其重要表现就是通过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以增加对未来所谓优质追求的安全感。这种过度不仅违背规律、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
第三,坚持知行合一规律。中小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掌握书本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其智慧的发展。实施“双减"政策,必须调整中小学的活动结构,在减少大量单调、重复、低效的知识学习负担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
第四,坚持因材施教规律。实施“双减”政策,必须优化课内外结构,在满足学生需求侧上下功夫。中央要求“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里,必须科学定位和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育人体系和学校课后育人体系的关系。
作为家长,首先要克服自己的焦虑,培养家庭正确的观念,引导孩子多元化发展,有健康的体魄,阳光的性格,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做好家校结合,为孩子共同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成长氛围。
双减心得体会100篇2
从应试到素质,再到双减,中国又迎来了伟大的变革。那么什么是双减政策呢?从通知来看,双减一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二是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其中以“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为主要抓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在全国进行“双减”政策推广。政策中还提到要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也有不同学段的限制。这样,既可以避免上学高峰期而产生的交通堵塞,也可以避免学生家校往返途中产生的安全问题。
这样来看双减需要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生态系统,需要形成合力才能减轻负担,才能提高老师自身的专业本领,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减”的前提是课堂增效,课堂增效的起点是教师对课标、教材研读、把握、执行,教师要做课标忠实执行者,教材创造性解读、使用者。脑中有“纲”(课程改革纲要)、胸中有“标”(课标)、腹中有“书”(教材二次消化适合学情解读)、目中有“人”、心中有“法”、手中有“技”。教师要有“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课标教”的意识。关注从学科教学意识到课程意识转变,关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关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建构与推进。
教师要与班主任、同学科教师、跨学科教师通力协作,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双方成为“双减”的合作者。与同课教师一道深度参与集智备课,发挥群体大脑智慧,集智备课。备课组长提出备课时的困惑和问题。在集智研讨基础上,拿出可视化成果:单元规划表(框架),单元课时教学任务活动创意表,分课时教学设计教案。与班级任课教师一道共同制定学习规则,培养学生的内在秩序感,共同助力学生习惯养成。同时与本班课任教师合作,借助班级作业协调员,控制作业总时长,彻底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与跨学科教师协作,积极尝试跨学科内容整合,开展拼教、拼研、项目学习等,尽而全面提升探究性、合作性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力。
教师应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点燃者、困惑的点拨者、生命的点化者,扮演的是平等中的首席角色。故教师与学生课内外相处时要学会沟通、学会表达、学会换位思考。
“双减”要求教师放手、放权,要求学生学会自律、自控,学会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要让学生潜意识跳出固定型思维走向成长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感染、熏陶、培养“明生”。可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多么重要!
通知中提到“明生”的范畴,应该有这样的几层含义:明学,思维比较清晰,元认识水平较高;自律意识、自控能力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素养高。明标,对“为什么学习?学习终极目标是什么”等有深度认知。明世:责任、担当、改变世界是发自内心追求,人生价值意义非常明晰。一句话要让学生成为“双减”最直接、最大受益者。
“双减”,减的是负担,增加的是老师自身的专业本领。要倾听外部的声音,不要自我设限,让思维发散,让认知升级,构建新的思维模型,未来的学校将是一个学习综合体,有多元化的服务平台共同兴办、参予改革。在“双减”政策推行的过程中,校外培训机构会逐步融汇于校内课后服务市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的学校既没有课外服务的专业师资,又没有课后服务中的专业课程,远比不上校外培训机构在这方面的成熟度和专业发展水平。因而,学校校内课后服务的推行势必会与校外培训机构共同携手,促进未来的发展。
双减心得体会100篇3
近期出台的“双减”政策是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关注的事情。那么,具体到学校的老师,该怎么做呢?面对“双减”,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有几点思考:
1、以生为本,植根课堂。
教学的核心目标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们必须在的方针指引下,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深度钻研教材、精准聚焦目标、巧妙设计活动、科学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