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也发展的越来越好了,让我们来看看最新情况吧。以下是品读360网和大家分享的中国空间站建设第三棒全力开跑,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心得体会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航天员陈冬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门,6月5日20时50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依次全部进入天和核心舱。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 陈冬: 神舟十四号报告,乘组已顺利进入天和一号核心舱,中国太空家园现在由我们值守,空间站第三棒我们全力开跑。
舟十四号航天员 刘洋: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核心舱,很快就会迎来“问天”和“梦天”,到时我们将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那是我们的太空家园。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 蔡旭哲: 我们一定不辱使命,精心操作,完满完成任务,请和人民放心。
北京飞控: 北京明白。祝贺神舟十四号顺利进驻空间站,你们辛苦了。预祝在轨6个月工作顺利。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 :谢谢,你们也辛苦了,我们共同努力。
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研究员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刘伟波: 我们通过画面和数据可以看到,航天员对空间环境的适应非常好,他们状态良好、精神饱满。我们看到我们的航天员能够很好地适应从重力环境到微重力环境的转换。同他们的语言的通报,还有配合做的一些工作检查,对于交会对接的准备来看,他们很顺利地完成任务,身体状态也非常好。
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进行时
接下来,三名航天员要在空间站驻留6个月,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任务。 而“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将先后发射,与天和核心舱进行对接,完成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也就是说,中国空间站将处于不断“变型”的状态。
多种构型变换 空间站今年将完成建造
在神舟十四号飞船发射之前,天和核心舱前后端分别对接着天舟三号和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一”字构型。神舟十四号抵达核心舱之后,将从下方与核心舱的径向对接口进行对接,这是第二种构型。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 张福生: 因为实验舱一要发射,它要对接在核心舱的正向对接口,所以在实验舱一发射之前,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会进行离轨,它离轨以后的构型那就是第三个构型。然后实验舱一对接于它的前向对接口,这是下一种构型。对接到对接口以后,我们会进行舱段的转移。对把它转到侧向对接口,也就是把前向对接口的位置,给实验舱二留下来,这是下一种构型。实验舱二发射完成对接于它的前向对接口,下一种构型,它又要转到整个空间站的侧向的一个对接口。
此时,空间站的三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之后,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将先后发射与空间站对接。届时,我国空间站就形成了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飞船、神舟十五号飞船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组成的六舱组合体。
航天员同心协力 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而神舟十四号乘组的三名航天员在这次任务中如何分工,彼此之间会有怎样的默契呢?这是陈冬、刘洋和蔡旭哲此前的水槽模拟失重环境训练,三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十分默契。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 蔡旭哲: 我们乘组年轻,从2010年到现在12年了,朝夕相处,接触也比较多,非常熟悉,非常了解,而且性格特点,包括业务能力等方方面面都非常熟。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 陈冬: 我们在一起工作训练生活的时间加起来,应该比家人都多。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 刘洋: 我觉得,首先我们三个人同龄,可能大家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认知、观念,会比较相似。
此次,神舟十四号乘组在太空将要经历五次交会对接,三次撤离和两次转位和机械臂操作等诸多实验。陈冬作为指令长,不仅要负责出舱活动,更重要的是处置全系统在轨运行的突发情况。对他们来说,在保证各自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同时,每个人还必须是队友的备份。
在一起相识相知了12年的三个同龄人,此次组合在一起,完成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他们对彼此又作何评价?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 蔡旭哲: 陈冬是敢于同科研人员较真的一个人。刘洋很聪明,学习能力非常强,好多活都抢着干。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 刘洋: 陈冬相对来说比较细致、比较沉稳。蔡旭哲比较幽默、比较扎实。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 陈冬: 刘洋作为一名女性,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她的标准也很高。蔡旭哲理论功底很深厚,人很聪明,有些很复杂的事情到他那里,就会变得很简单。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心得体会1
太空授课更在于营造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所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科学永无止境,探索不断前行,在一个未知的广袤领域,只有以谦卑的姿态、勇往直前的力量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奥妙。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当代中国人的重大历史责任。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要坚持推进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坚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包容创新育人才,方能广纳贤才,为创新提供坚实支撑。科学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历史的潮流在呼唤年轻一代为科学而努力探索,但鼓励他们奋发前行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太空授课的深层次意义便在于此。
探索任重道远,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激发学子对于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与渴望,树立全社会为创新而奋斗不息的信念,让梦想张力无限。寻梦过程,无疑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默默奉献、坚定顽强的民族精神。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心得体会2
太空授课在太空环境中怎么称体重、水如何流动、失重状态下怎么上厕所等全国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王亚平在远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展示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同样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尤其对于今日端坐教室内观看太空授课的孩子们,必定会在不少人心中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成为他日为科学知识不断求索的新生力量。无论在美国、俄罗斯还是中国,太空都是载人航天的重要任务之一。
2007年8月14日,出身中学教师、随“奋进”号航天飞机登上国际空间站的芭芭拉·摩根,和她的“助教”宇航员同事把国际空间站变成了课堂,终于圆了一代人的“太空授课”梦。时至今日,我国的首位“太空教师”再一次为世人展现了浩瀚天际的神奇与奥妙,在见证奇迹之余,也给我们以太空并不神秘、梦想并不遥远的感慨。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心得体会3
太空授课刷新了科普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