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3姐弟均为学霸:2人上清华1人读211,高考心得体会2篇

时间:2022-06-27 作者:pUssy 信息资讯

高考成绩已经出来了,据说有一家三个孩子,都取得了非常有益的成绩,让我们来看看吧。以下是品读360网和大家分享的江苏3姐弟均为学霸:2人上清华1人读211,高考心得体会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江苏3姐弟均为学霸:2人上清华1人读211,高考心得体会2篇

6月25日,在江苏宿迁沭阳如东中学,高考成绩公布后,学校放焰火庆祝,因为这所学校的刘姓同学一家姐弟三人,创造了两人清华、一人211的奇迹。

在庆祝现场,已经成为清华预录取生的刘同学,给校长献花致谢。

据悉,刘同学的大姐在某211高校就读,二姐是2014届清华大学学生,如今自己也被清华录取。

他说,自己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供养他们上学非常辛苦,要用自己的努力不负韶华、不负青春。

据刘同学透露,他想进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研究低温等离子,学成后贡献社会。

成绩单显示,该男生文化总分655,期中语文111、数学127、英语139、物理93、化学95、生物90,总分排名421。

高考心得体会1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高中三年的时光像东流的河水一去不复返。这三年里我们有汗水也有喜悦,有痛苦也有快乐,这三年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篇章。

20xx年我们迈着步伐进入高中生活,那时带着对高中生活的憧憬与紧张,还有不成熟的思想。我们的内心都会有一点点恐惧,要接触新的朋友、新的环境、新的校园,但三年之后,这些在高一时认识的同学也许会变成一辈子的朋友。

在还没进入高中的我们肯定听说过高中生可怕的学习压力,还有高中写都写不完的作业,这让我们对高中生活产生了不小的恐惧。在我们刚进入高一时,压力或许还没有那么大,但经历过高三的我们一定清楚高三学生面临的升学的压力。高三这一年我们努力拼搏,挑灯夜读,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在一次次的考试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当然,其中的辛苦与喜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但是,高中三年并不是只有痛苦学习的回忆,还有许多与同学和老师在一起相处的快乐时光。

还记得高一刚开学,我们彼此都不认识、不了解,学校为此举行了跳大绳比赛,为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也可以借此机会互相认识。我们在体育课上练习,互帮互助,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记得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学校突然停电,班主任带领我们一起玩一些小游戏,同学们轮流在台上唱歌,唱到熟悉的歌时,同学们会一起跟着唱起来,班主任也忍不住给我们献唱一首。在数学课上,难题解不开时,数学拔尖的人便会出来“解救”大家。这一点一滴都是美好的回忆。

高中三年,我也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三年即是辛苦、拼搏的三年,也是喜悦的三年。我们要为自己的目标奋勇向前,不辜负自己十几年的学习,希望你们努力过、拼搏过,对得起自己、父母、家长和老师。

校园里,我们留下了青春不羁,欢声笑语。课堂上,我们留下了激烈的辩论,思想的光芒。图书馆中,我们留下了辛勤的努力,坚定的信念和意识。宿舍里,我们留下了一起夜谈,分享快乐与悲伤的美好回忆。体育场上,我们留下了男生奋力拼搏的汗水和女生加油的呼声。这三年的记忆将一直珍藏在我们的心中!

高考心得体会2

高考培训内容对我冲击很多,以下简单梳理我培训后的一些心得。

感触一:本次培训跳出应试框框谈教学

xx市以往培训常邀请本省一些高考专家来分析高考、谈应试策略,某种意义上是培训教师应试的技巧。今年有以下变化:

今年两位培训专家一位是人民出版社编审芮信老师,一位是xx市教研员戴xx老师。虽说芮信老师的讲座题目是《如何认识教材、教学与考试的关系》,但讲座内容早已跳出应试的框框,从研究教材、史料引用细节(以图片使用为例)视角谈教学,理清了教学中我们所困惑的教材、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戴xx老师从分析当前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出发,谈教学的缺失;以分析xx高考题为契机谈历史课堂;以案例分析为依据谈历史教师的素养。总之,本次培训是跳出应试框框谈历史教学,跳出xx自主命题框框谈历史,不仅引进省外一些先进理念,更对学科前沿动态进行某种程度的分析。

感触二:本次培训让我对自身教学疑惑

毕业五年来,我在应试的框框下努力探索,以研究高考题为突破口,通过对全国新课改地区高考试题进行比较,“洞察”xx高考命题的规律,成功地使教学不偏离应试的方向。为此工作以来,我所教班级在小高考和高考都有出色的表现,在许多报刊上也发表了数十篇以研究“题”为的文章,但也是这种教学探索现如今使我越发感到教学的“瓶颈”,越来越感觉到探索的路子越来越“窄”。本月15-16日在xx参加全国历史年会,接受了一次历史的“洗礼”。在听了特级教师的课、名教授讲座之后,似乎对今后历史教学有了一点思考,但经过这次培训后,让我思考也更多,很多内容需要梳理,很多教学问题需要研讨。反思自身的教学,我感到有些疑惑。当然这些疑惑并不是那么无绪,很多问题可以动笔去梳理,可以在今后教学中理清,而且梳理中不仅能探索出今后的教学之路,还能借机写点东西,丰富自己的见识。

感触三:本次培训我与专家的无绪对话

记得在xx年会时,听到让我感触的理论,几次都欲与专家进行对话,阐述我的想法和疑惑,但苦于会场交流的人太多。此次培训让我有了与专家对话的机会,当然激动之间我很杂乱地提了很多问题,甚至让戴xx老师摸不着头绪,现在回味起来,我提问重点有:

1. 感观xx高考试题,很多题在表述上是否存在不恰当之处?如20xx年第6题、20xx年第5题高考题已经表露出这个问题,我在给某些图书公司写高考解析时也在疑惑xx卷经常出现这种命题语言问题,是否与xx地区历史教学用语有关?也曾试着从网上下载xx地区优质课大赛课件,探索这一问题,也有过一些思考,苦于没机会去xx现场观摩,所以至今没有把这一问题整理出来。

2. 戴xx老师今天讲座三次提及今年珠海年会。两次高端研讨对今后一段时期历史教学无疑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仔细比较,两次年会对历史教学变革的主旨是否出现冲突?中国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透露出的今后教学探索是“历史学科理论”(我试着百度这一词汇,未曾找到准确定义),而全国历史教师委员会倡导的是“杜绝以论代史”“人性”“强调史实的多元理解”。

3. xx全国历史年会上xx师大教授提出中学历史教学需“宽容理解基础上认识”“让学生体验到历史是渐进性发展历程”,此认识基础上对现行历史教材即将变革的疑惑。现行教材04年通过审核,实施未10年,虽质疑声不少,但其成效尚不能“盖棺论定”,目前许多质疑翻开每册目录前言都可以解决,根本不能算问题。

4. 史观在现行课标、教材中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如何要求的?在教学中如何把握?正如xx年会沙龙中中史参任鹏杰主编质疑时下火热的文明史观甚至只是国人的自娱自乐,国外未系统提出。史观只是为我们认清历史史实提供某种标准或者角度,与其强调角度,不如通过史料甄别历史真相。

5. xx全国历史年会上秦晖教授重讲文革,许多史论颠覆了我们通常对文革的了解;珠海年会上钱乘旦教授的讲座也颠覆了我们很多历史认识。随着很多新史料的发现、旧档案的解密,在应试标杆下我们历史教学应该还给学生多少历史真相?

当然除以上问题外,现在写这篇心得时,还滋生出其他很多思考,有些是突然联想到的、未成形的“片断”,在此

...
《江苏3姐弟均为学霸:2人上清华1人读211,高考心得体会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