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都看到了《经济学人》杂志中牲口吃的比人多的文章了吧,让我们来看看最新回应吧。以下是品读360网和大家分享的《经济学人》删除称“猪比中国人吃得多”的文章,粮食心得体会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近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一则讲述世界上更多粮食是被牲畜而不是人吃掉的文章中,将猪和中国人放在一起进行了对比,称“猪吃得比中国人还要多”。此事很快引起了大量中国网民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种族主义式的对比。《中国日报》欧洲分社社长陈卫华更怒斥《经济学人》的经营者才是猪,是一群“种族主义的猪”。
随后,面对《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的追问,《经济学人》杂志给出了一番回应,称其之所以选择中国人和猪进行对比,一方面是为了突出猪吃得比人要多很多,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是现实中所有国家里吃大米和小麦最多的国家”,但在这一对比引起了中国读者的质问后,他们已经更改了相关表述,“我们的初衷并不是引起冒犯”。
目前,《经济学人》已经删除了其文章中将猪和中国人进行对比的部分,并在文章结尾增加了一个“澄清”的段落,称其之前进行如此对比只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消费大米和小麦最多的国家。但澄清中并没有提及这一对比引起中国人争议的事情。
粮食心得体会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所写的《悯农》虽然短小精练,但是意蕴深远,耐人寻味。它告诫我们:颗颗粮食饱含着农民伯伯的血汗,要倍加珍惜。
每次吃饭,我碗里哪怕只剩一粒米饭,老爸都会对我进行忆苦思甜,滔滔不绝地讲述他小时候如何跟着爷爷踏着露水除草、顶着烈日晒稻、披着星光浇水,然后说上一大堆爱惜粮食的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我在老爸的谆谆教诲下,养成了爱惜粮食的习惯。
民以食为天,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将这种美德发扬光大,真正做到“爱惜粮食,人人有责”。
可又有几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节约呢!更多的人对节约很是不屑,几粒米饭有什么大不了的。或许他们不知道,全世界每年都有超过500万人因饥饿而死,其中大部分是5岁以下的儿童。
现实生活中更令人痛惜的是,成盘成碗倒掉粮食的现象随处可见。我时常看见某些同学很潇洒地将没有吃上几口的饭菜倒入垃圾桶,他们倒掉的不仅是那一盘盘饭菜,更是倒掉了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的汗水以及那些在饥饿中挣扎的人们的急切期盼。
有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粮食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其中大学生每年倒掉的粮食可养活1000万人,浪费粮食的人可能不知道我国还有1.28亿吃不饱的贫困人口。看到这些数据,我们难道不感到阵阵心寒吗?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浪费行为感到自责和羞耻吗?
前一段时间,全国掀起了“光盘热”,倡导人们养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我们全家总动员,积极地参与了这项行动,并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带动周围的人减少浪费,共建我们的美好家园。
“光盘”行动中,老爸是我的好榜样。每次吃完饭,老爸的碗底总是最干净的,有时连粘在碗边上的油都被他舔个精光,可谓“比狗啃过的骨头还干净”。在老爸的影响下,我也把碗里的饭菜全都吃干净。每次我们全家在小餐馆吃饭,看着服务员姐姐盯着桌上那像洗过似的盘子发愣时,我总会笑嘻嘻地向服务员姐姐扮个鬼脸,打个“V”的手势,然后高声喊出:“光盘行动,人人参与,耶!”
马上就要迎来第“世界粮食日”了,我想送同学们两句话:“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倒掉的是米饭,流走的是血汗!”
粮食心得体会2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碧绿的玉米地时,她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地里,远远看去,那身影有点矮小,有点驼背,但在我的眼里,那却是世界上最为高大,最为伟岸的身影。那人是我的奶奶。
时光荏苒,带走了许多往事,也留下了许多回忆。现在回想起来,童年的许多事情都与那地,奶奶联系起来。奶奶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家妇女,和那个时代大多数妇女一样,她目不识丁,那地就是她生命的全部。
在农村,奶奶属于比较勤快的人。她窄小的肩膀背过粮食,背过猪羊草,也背过我的童年。每年夏天,我都会被父母送到奶奶家。那时,天未亮,梦中的我就被奶奶叫起,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每天下地前,奶奶都要多带上件衣服,扛着锄头,拿一条绳。多拿衣服是给我当“地毯”,锄头是用来锄地的,绳子是用来回家给家里的猪羊捆草的。
每次我们踏着高低不平的地埂,到地里时天才刚刚发亮。在地头上,奶奶会铺上衣服,让我坐在上面玩,自己开始锄地。奶奶锄上一阵,会喊我,害怕我吓着。快到中午了,奶奶要把锄掉的草拾起来,捆好,背回家喂羊,喂猪。回到家里,奶奶又要做饭,洗锅,喂猪,喂羊……
那地见证了奶奶的付出,承载了一家人的希望。多少年,奶奶就在这块地里辛勤劳作,挣点钱,作为五个孩子上学的学费。在读书这件事上,奶奶是做得最好的,她省吃俭用,在村上第一个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在那个年代,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
记忆的大门又一次敞开,那地,那人和那些事又一次萦绕在我的心头。时代发展了,简陋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更多的人离开了那地那个村庄,进了城,住进了楼房。奶奶依然守护者她的那块地,守护着她的希望。
现在,我坐在学校的餐厅里,看着被同学们倒掉的饭菜,已经装满了三四个泔水桶。这些学生已经忘掉了田地,忘掉了祖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眺望远方,我似乎又看到那地里熟悉的奶奶的背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