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冲击让我国很多地区的财政情况都受到了影响,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品读360网和大家分享的很多地区财政收入罕见出现下滑,发展经济学学习心得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受2.64万亿元退税减税及疫情冲击等影响,今年不少地方财政收入罕见出现下滑,而刚性支出不减,收支矛盾有所加大,这超出一些地方年初预期。
近期各省市密集调整预算,这属于常规动作,主要是依法增加举借债务等。不过包括重庆等地有些新动作,为了应对退税减税等带来的收支缺口,采取了包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政府一般性支出等,来弥补收入缺口,支持民生等重大领域。
多位市级财政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在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加剧背景下,已经在考虑压减预算收支了,这包括压减政府一般性支出、部分项目支出,将资金用于疫情防控、民生等领域。
收支缺口需调整预算
各省市一般在年初确定了当年预算。当时不少地方并未料到,今年的退税减税降费规模高达2.64万亿元,达到历史上最高值。这在给企业减负纾困的同时,也造成财政减收,叠加疫情冲击超预期、俄乌冲突、土地市场低迷等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总体出现下滑。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约4.62万亿元,同比下降8.9%。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约2.05万亿元,同比下降27.6%。
为了弥补地方财政减收,中央财政今年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规模逼近10万亿元,创近些年新高。全年退税减税降费中大部分减收,实际由中央财政承担。但由于民生、债务、疫情防控等刚性支出不减,不少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有所加大。
近期各地密集调整预算,这主要是由于财政部下达完各地全年新增债务额度,各地需要依法将其纳入预算,调整相应的预算收支等。不过在这一例行动作之外,重庆等地也针对最新的财政收支情况对年初的支出预算进行调整。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市级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下称《报告》),综合减收预测和中央补助情况,重庆市级仍存在财力缺口。为了应对减收,重庆拟采取更大力度调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对市本级财力安排的支出预算,除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等刚性支出外,合计调减50亿元。
其中,重庆对公用经费,按人均1万元标准进行调减;对一般性项目,根据人均支出水平分类分档进行调减;对重点专项,综合考虑结转结余、执行进度、绩效评价结果等因素进行调减。
《报告》称,上述调减50亿元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今年下半年,将根据实际执行情况,通过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平衡减收缺口。
重庆市财政局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4.9%;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下降46.8%。这两项收入降幅明显大于前述地方平均值。
不仅重庆,苏州市财政局局长刘小玫近日作《关于苏州市2022年本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报告》时表示,全市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需对年初预算进行优化调整。
苏州上述预算调整报告称,在收入方面,考虑到随着经济运行进入向上修复期,财政收入预计也将会稳步回升,且减税缓税政策仍有不确定性,收入预算本次暂不做调整。
苏州在财政支出方面,除了债券发行需追加预算支出,其他仅进行结构调整,主要措施是:压减公用经费,公务接待费、 会议费、培训费,因公出国经费;追减各类受疫情影响的工程进度款;追减各类非刚性、非紧急项目支出,统筹用于疫情、纾困等急需方面。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王振宇对第一财经表示,当前调减支出预算并不普遍,这是因为地方年初预算非常谨慎,不少支出都是强制性民生支出。随着疫情的缓解、防疫政策更精准,6月份及其全年的经济复苏为地方完成全年收入预算创造了条件。
根据各地公开信息,随着收入下滑,不少地方政府加大压减一般性支出。
比如,6月底,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韩俊到省财政厅、省税务局调研,强调坚持过紧日子,织密“铁丝网”、打好“铁算盘”、当好“铁公鸡”,厉行节约、倡简戒奢,大力压减非刚性非急需支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在今年超预期的疫情冲击以及土地出让收入下行的背景下,收入减少、抗疫纾困支出增加,地方财政形势极为紧张,下阶段尤其是四季度的收支矛盾将明显加大。因此,未来地方政府调整收支预期可能会逐步增加。通过削减非刚性和必要支出、优化支出结构,有保有压是地方政府不得不的选择。
昆明市财政局近日发文要求,对当地“三保”中风险地区,在“三保”支出未落实前,除应急支出外,不得支出其他事项,按程序调整年初预算,调减和压缩非刚性支出,优先足额保障“三保”等刚性支出。
多措并举缓解财政收支矛盾
事实上,自从2014年以来财政收入进入中低速增长后,地方政府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力度逐年加大,相应的腾挪财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缓解财政收支矛盾需要多措并举,其中首要是稳定经济基本盘,经济增长才能保证收入增长。
近期国务院出台了一揽子稳经济举措,各地也出台相应配套举措,随着落地,5月份以来经济开始触底反弹,这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奠定基础。
“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可以通过盘活存量资金、加大地方国有资产利润上缴、中央加杠杆转移支付给地方等方式来解决。”罗志恒说。
盘活存量资金成为当前解决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扩大有效投资的一项重要举措。
国务院近期发文明确,加大盘活存量资金力度,对不足两年的结转资金中不需按原用途使用的资金收回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支持的领域。另外国务院办公厅还发布《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通过盘活基建领域存量资产,来扩大有效投资。
另外,有专家建言,下半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可以考虑增加财政赤字或者发行特别国债形式,来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
“可以考虑实施2020年时发行特别国债政策,将部分资金给地方,来弥补因疫情和退税减税降费带来的阶段性财政收支缺口。”王振宇说。
罗志恒认为,下一步增量财政政策的可能有三个选项,一是增发特别国债;二是上调赤字率;三是提前下发2023年专项债额度,在四季度使用。
发展经济学学习心得1
随着低碳经济日渐深入人心,低碳理念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但却是着眼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反映出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因此,以低碳促品质,倡导健康生活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需要建立低碳生产体系,还需要建立低碳消费体系。随着低碳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低碳理念不仅被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也渗透到城市、社区和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行为和生产活动。对占主流、有共识的“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如果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可简化为“勤、俭”二字。“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并努力在这一理念上达成共识,共同行动,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