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榜样5事迹优秀6篇

时间:2024-04-09 作者:dopmitopy 信息资讯

事迹材料能够激发我们的社会公德和道德观念,事迹材料可以记录自己的成绩,让自己更加清晰地认识和肯定自己的价值,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榜样5事迹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榜样5事迹优秀6篇

2024榜样5事迹篇1

孙金娣,女,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仙林农牧场党委书记,仙林大学城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二级巡视员。

她从抓党建责任制入手,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开创仙林网格化党建模式,优化党组织设置,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她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工作上,在推行“网格化”党建工作中,每天常态化巡查网格,网格事务随叫随到。在她的带领下,街道干部个个成为“多面手”,人人都能独当一面。她倾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持续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带领干部群众开展地下室整治和水环境整治,建立“一户一档”居民档案,发动组建志愿服务队,让群众全天候看得到党员,有困难第一时间找得到干部,把一个情况错综复杂的“矛盾窝子”转变成为连续11年进京赴省去市到区上访“四个零”的和谐样板,被誉为“新时代城市版的‘枫桥经验’”。在她的带领下,南京市仙林街道党工委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等19项国家级荣誉。

曾荣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21年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2024榜样5事迹篇2

人生只有充满干劲儿,才能披荆斩棘一向前。他是管理学院的一名学生,入校后他加入了新媒体工作室这个大家庭,虽然以前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但他始终本着“勤能补拙”的精神,不懂就向学长学姐请教,在网上寻找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无论是教师会议还是学生活动,都能看到他拿着相机来回穿梭的身影。

活动结束,其他同学都去休息,他却马不停蹄地回到办公室,开始进行照片处理、新闻稿撰写等后期工作。他始终牢记老师所说:“宣传工作就像是学校的窗口,而我们要将学校的师生风采,同学们的校园生活通过这扇窗传出去,这份工作虽然很累,却很有意义。”他热爱这份工作,将自己的工作变成爱好,自然不觉得累,他经常为了寻找同学们感兴趣的微信推文主题,撰写更加合适的新闻稿而加班到深夜,为找到一个更加合适的词语而苦恼,宿舍熄灯后总有一束光属于他,舍友常常跟他开玩笑说“你是不是把宿舍当旅馆了,只在晚上回来睡个觉?”无论是当干事还是干部,他都没有忘记初心,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党委宣传部的月榜排名中管理学院多次第一。为更好的将学院风采展现给大家,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他向老师提出开始运营抖音帐号,夜以继日的研究运镜技巧,拍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随着视频质量的提高,发布的视频热度也越来越高,粉丝量也逐日增加,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实际并不容易,但他成功了。

2024榜样5事迹篇3

路生梅1944年出生于北京,曾任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1968年,刚刚大学毕业便来到陕北佳县,扎根高原救死扶伤。退休后,路生梅开展义诊、组建志愿服务队,为留守儿童、贫困学子等送温暖献爱心,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021年至2024年,路生梅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巾帼奋斗者”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

1968年冬天,寒风猎猎。年仅24岁,风华正茂的北京姑娘路生梅收拾好行囊,告别亲人,踏上了从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火车响起汽笛,隆隆地向西而去,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去,她会在黄土高原度过五十多年的漫长岁月。

“像一粒种子撒在石头缝里”

下了火车又坐卡车,路生梅连着几天在路上颠簸。“开始我还是有点革命激情,年轻人站在那汽车车头上迎风前进,但是越走越冷,越走越冷,冷得直打哆嗦。车里的老乡就说,那个娃娃你不敢在那待着,你会冻坏的,然后他们就把羊皮袄给我裹上。”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陕北人的朴实和温暖。

经过米脂,到了佳县,眼前的景象让她有些吃惊——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她要报到的单位所在,面前却只有两排墙皮斑驳的旧窑洞,不远处的荒地上还零落着坟包。

她刚刚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毕业,原本想留在北京大医院工作,为了响应国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她和同学一起向学校递交了申请书,“服从国家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来之前,有人戏说“佳县在黄河边上,能吃到大鲤鱼”,到了佳县路生梅才发现,在黄河边上不假,但“大鲤鱼之说”无异于天方夜谭。佳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会处,自然环境恶劣,物质条件极为匮乏。有一句歌谣贴切地形容了那时的佳县——“悬崖峭壁石头城,一瓢清水贵如金。”饮用水靠驴从黄河拉,每人每天只分一瓢,要沉淀后才能喝;住窑洞睡土炕,路生梅不会生火,每次都搞得一屋子烟,索性就在凉炕上睡。后来有同事和老乡发现了,就每天来帮她生火,路生梅才跟着慢慢学会。

她坦言,来佳县之前精神上是有所准备的,但真面对具体的困难,还是有些吃不消,自己原本是个遇到困难“爱哭鼻子”的姑娘,个性有些懦弱,可在佳县她没有退缩。离开北京前,班主任常和他们说一句话——“不论条件再艰苦,你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因为这句叮嘱,再苦再难,路生梅也总是告诉自己“必须坚持”。就这样,她说自己“像一粒种子撒在石头缝里”,在黄河边扎下根来。

乡亲们的医疗知识极为匮乏,这是让路生梅最为揪心的。刚到佳县不久,她到一位产妇家中出诊,屋里只点了豆大的煤油灯,光线昏暗。产妇刚刚生产完,虚弱地坐在一个土袋子上,一位妇女用手紧抓着产妇头发,说这样可以防止产妇昏死过去。旁边,另一位老妇人拿出一把黑乎乎的家用剪刀。路生梅警惕起来:“你干什么?”“我铰脐带。”妇人答道。路生梅吓得一把抢过了剪刀,“自己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大的力气”。在当时,新生儿破伤风的死亡率近乎百分之百,如果经由脐血致使新生儿感染破伤风梭菌,后果将不堪设想,但当地百姓几乎没有基础的医学知识。这段令人又惊又怕的插曲让路生梅感到一种无奈的“心碎”——“这里就是最艰苦的地方,佳县需要我”。

在整个榆林地区,路生梅是唯一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但起初医院没有分科,她内科的病要治,下乡看诊时外科的病也要治。为了不让患者失望,路生梅便开始自学,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中医针灸,乡亲们需要的她都学。白天出诊,她就在夜里看书记笔记,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渐渐成了个全科大夫。

“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在黄河边上出诊,经常要走老乡们自己在崖壁上凿的羊肠小道,有些地方很狭窄,脚一滑人就可能落入滔滔的黄河水,要赶上半夜出诊,全凭着一支手电筒照明,更加危险。辛苦害怕的时候,路生梅就告诉自己,“这个患者一定病得很厉害,不然不会叫出诊。”

一个雪天,路生梅穿着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出诊,路滑、鞋也滑,她清楚记得,刚走了不到十里路就摔了49跤,但摔得再疼,含着眼泪爬起来还得继续走。快到村口时有一个大下坡,收不住脚,她就干脆坐着往下滑,等到了患者家,早已一身泥污。

这是一个患有麻疹肺炎(一种传染病)的孩子,病情很重,路生梅紧急进行了抢救。担心附近的孩子也有感染,她冒雪排查,果真发现村里还有几个孩子有类似症状。为了阻断传染,她将几个孩子集中到一起,住在老乡家里寸步不离地给孩子们治疗。孩子们痊愈后,她准备返程,一位孩子母亲便拿出了一双亲手做的千层底

...
《2024榜样5事迹优秀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