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如今这个时代中,找工作成了一到难题,让我们来看看年轻人们的想法吧。以下是品读360网和大家分享的求职个人简历范文最新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今年22岁的庄美琪是北京一所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班的班长。从去年秋招开始,庄美琪所在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就开始忙着帮学生联系工作。学校和北京各大五星酒店有定向合作,但临近毕业时,同班58名毕业生中只有少数最终留在了酒店行业,大多数学生都在备考公务员或研究生,同时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青年群体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普遍面临摩擦性失业困境。”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7月15日的发布会上解释。据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其中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9.3%,相比5月上升0.9个百分点,是自2018年1月该指标公布以来的最高纪录。
统计局关于“摩擦性失业”的提法引起热议。一般认为,和谈论较多的结构性失业相比,摩擦性失业的持续时间“比较短,是暂时的”。摩擦性失业越来越普遍,是因为青年人出于对未来较高的预期,因而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劳动力市场中搜寻满意的岗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分析,国内16~24岁青年求职群体绝大部分是各类学校毕业生,这意味着劳动供给或岗位需求在毕业季前后密集增加,对青年就业造成“泄洪效应”压力。 但如果从整体上看,城镇调查失业率升高的趋势已经得到了扭转。4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1%,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从5月份开始,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两个月下降,5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4月下降0.2个百分点,6月份进一步降至5.5%。国际统计局认为,“随着经济恢复,稳就业政策显效,二季度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呈现改善趋势。” “6月就业形势较4、5月好转,但稳就业任务依然繁重。”7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力稳岗拓岗的政策举措,确保就业大局稳定,会议再次释放出“就业优先”的信号。
尽快复苏服务业才能提升
就业 林智钧是江苏常州一家园林机械生产与外贸企业老板,他的扩产计划因疫情搁浅了,相应的增岗扩招也只能按下暂停键。 不过,林智钧今年招工时却遇到更多年轻应聘者。仅5、6、7三个月就面试了七八个90后,以前一年到头都招不到一个年轻工人。他猜测和上半年一线城市接连出现疫情有关,大城市服务业遭受打击,让一部分年轻人流向了制造业工厂。 上海4月暴发疫情后,餐饮停止堂食,服务人员大多困在出租屋里,每月只能拿到一两千块的基本工资。相比之下,林智钧工厂开出的工资诱惑十足,平均30~35元/小时,上班时间弹性,工人收入跟着订单量走,成熟焊工月入1万元以上。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劳动力不断从制造业流向服务业。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介绍,中国服务业在GDP当中的占比基本逐年上升,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也从1978年的12.2%上升到2021年的48%。也就是说,到2021年,每100个就业人口中就有48人从事服务业。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大量年轻人加入服务业,比如IT、金融、旅游、餐饮、酒店、快递等行业。 以旅游业为例,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于2018年12月发布的《201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旅游业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2825万人,直接和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达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 但疫情三年来,旅游业创造的大量就业岗位正在流失。全联旅游业商会等机构今年2月发布的《疫情期间旅游业失业专项调研报告》显示,旅游从业者目前稳定就业的仅占13.8%,失业比重高达68.1%,六成以上的从业人员失业时间已超过1年。
自去年11月3日起到今年6月,黄山阳光假日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四华经历了疫情以来最长的一次停工。随着出入境旅游的暂停,作为重要消费场景的节假日,几乎成为行业“回血”的唯一契机。但由于上半年各大城市接连出现疫情,今年“五一”成了营收最为惨淡的黄金周。文化部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五一”期间,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减少30%,国内旅游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仅恢复到疫情前的四成。
5月底,跨省旅游“熔断”机制的范围从省级下调至县级,旅游市场从6月开始逐渐恢复生机。陈四华筹备了一场近千人的省内游计划,结果6月26日安徽北部泗县突现疫情,五百多公里外的黄山再次受到波及。 生意难做,陈四华拿出家底也只够员工保险和基本工资。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转行开滴滴、送外卖,两年换了五六份工作。不算专职导游,陈四华旅行社的业务人员从疫情前的五十多人,缩减到三十来人,到现在只剩10人。 对旅游行业而言,人员开支是最大的成本支出之一,要想在行业低谷期活下去,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人力成本。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就业研究室主任曲玥分析,小微企业近期“少招人”,一方面因为疫情期间经营困难,另一方面也因疫情反复导致市场主体对未来预期不稳,不敢放开手脚、积极恢复生产活力。
“服务业受疫情冲击很大,甚至超过制造业。”盛松成在7月6日的“202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中分析,今年3~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分别是49.5%、47.4%、49.6%,服务业活动指数是46.1%、40%和46.7%,服务业比制造业低了很多,尤其是4月份低了7.4个百分点,表明服务业受疫情冲击更为严重。
“失业率大幅上升原因之一是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据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9年和2020年中国16~24岁年龄段青年从事服务业的占比均超过70%,这也是导致青年失业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一半,也是城镇就业稳定的基本盘和吸纳新增就业的主力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近期表示。在他看来,中央层面对服务业助企纾困给出了更加明确的信号。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出台《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43条精准帮扶措施。国务院5月份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举措,部署对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困难行业给予更大力度支持。
刘晓光判断,随着近期疫情因素逐渐消退、宏观政策刺激力度加大,服务业拐点已经到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底部也将充分显现,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总是向往远方的,我相信疫情过后旅游业一定会反弹。”不过,陈四华也表示,到时她会优先解决老员工就业问题,既是出于人情考虑,也因为成手业务熟练,综合效益更高,她还有一点“私心”,不想在行业低谷期招新人,打击了年轻人对旅游业发展的信心。
盘活“小厂”就业池
华南某高校2022届毕业生周毅在一位同班同学的帮助下,拿到了一家游戏公司的5000元毁约赔偿。而那位同学之前刚被小鹏汽车毁约,成了那批被毁约的二十多名应届生中的一员。
5月20日,小鹏汽车发文回应:由于部分部门岗位调整与绩效优化,涉及了少量应届毕业生和相关员工的调整。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不少已经签好三方协议的应届生晒出被毁约的通知截图,理由大多是“业务架构进行调整导致公司没有相关匹配的岗位”。据不完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