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8篇

时间:2025-05-12 作者:Monody 教学文档

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教案中应包含多样的教学活动,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8篇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光的传播与折射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

学情分析:

虹,就像一架彩桥,时而横架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孩子们熟悉它,喜爱它,当然也愿意研究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

(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提出问题: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猜想假设:指名猜想。

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

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6)出示七色光图,讲解七色光的名称。

(7)小结:阳光照射在水中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出问题: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

(2)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3)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6)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7)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3、拓展创新: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实践不太长,这是为什么?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雨后,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二)科学知识: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三、教学准备:

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教师演示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

...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