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2-10-12 作者:couple 教学文档

保证了教学反思的质量之后,我们才能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在教师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总结,这个时候写篇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伤仲永》教学反思8篇,感谢您的参阅。

《伤仲永》教学反思8篇

《伤仲永》教学反思篇1

在听师父的课的时候,我发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竟是那么顺理成章的事情。《伤仲永》第一课时,师父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1、默写(提前布置完成);

2、教师范读,逐个认字,纠正读音;

3、自由朗读,大声朗读;

4、黑板写生字,抽学号,写一个认为其他同学不会的字;

5、黑板注音,抽学号,给以上字注音;

6、齐读黑板字词;

7、师生共读课文;

8、作业,将黑板上的字抄两遍。

师父讲课时也没有什么特别幽默诙谐的语言,但是学生积极性很高。我不太明白其中的奥妙,便将师父的教学流程搬到自己的两个班上实践了一番,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同样高涨。是怎么回事呢?我拿着听课记录本,思考了很久,终于悟出了一些小小的结论——

第一,学生重视老师的示范。

平时我一般不会范读课文,因为对自己的朗诵不够自信,我常常是从网上搜索相关的课文朗读音频,或者利用配套磁带播给学生听。但是这次,我在两个班上范读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空前集中,远远胜过用电脑播音频或者用录音机放磁带时的效果。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在课堂上尽量地多范读课文,后面的《黄河颂》和《木兰诗》,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黄河颂》教学时,逐句带读更是带动了全班同学的朗读情感。

第二,学生喜欢模式的更新。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一个认为别人不会的生字,让学生选一个黑板上的生字注音,这些正是教学模式的更新,深受学生欢迎。在之后的实践中,我发现,除了抽学号,让学生自愿报名上黑板写字和注音,其实也是蛮不错的方法,而且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比如昨天,在一次讲解学导练的过程中,我先点名让a同学上黑板默写第一题的字词填空,该同学竟然半天写不出一个词,正当我准备再点一名同学上黑板来默写时,他的好朋友b同学主动举手,b同学平时也是比较调皮捣蛋的类型的,这次举手令我很意外,我犹豫了一下,才点头同意他上来试一试。结果更加出人意料,b同学准确无误地将所有字词一一默出在黑板上。全班响起一片快乐的掌声。我重重地表扬了b同学一番,很明显,回到座位的b同学受到了大大的激励,听课都专心了很多,而且接下来好几堂语文课他都能努力跟上老师的节奏了。只是a同学的自信心,需要花时间多加鼓舞了。

第三,学生需要练习的反复。

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很多知识讲解一次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效果。比如字词,先得由老师带着纠正读音,接着得安排他们自己写一写,写完不止,还要让他们读几遍,读完再抄两回,如此反复强调反复落实,学生自然也就在心里有了个初步印象了,明白到这个东西的重要性了,会自然而然地让自己的注意力跟着老师走了。

《伤仲永》教学反思篇2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同学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自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优秀教案,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同学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访问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身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褒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终究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方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同学,答案也来自同学,同学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人意料的,超出了优秀教案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逾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获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伤仲永》教学反思篇3

一、彻底放弃文言翻译的讲解

暑假里上华师大的硕士,郑桂华说了这样一句:“如果华师大培养的老师还搞文言文翻译的串讲,只能说真的很可悲”。郑桂华进一步强调,文言字词的掌握,重点在课后的背诵练习。我过去的方式是将“文”与“言”结合起来讲,配以相同的权重,属于两条腿走路。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方面,我主要尝试完全放弃文言文的课堂翻译,除个重点别字词句的随文讲解外不再做其他的翻译教学,主要将落实翻译的过程放到课后练习上,从而腾出更多的课堂教学用于指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在教学上产生的副作用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把握文章内容的难度加大,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推进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反复的朗读和教学的深入,语言障碍造成的阅读困难会自然而然的被稀释掉。

希望这样的课堂模式能够让有能力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挑战自己的机会,并在课堂上思考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也希望通过加大听课难度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预习,变被动为主动。

二、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在文章的教学上,设计的核心是分析文章第一小节、第二小节的写作手法的“疏”“密”之别。这个概念对于初一学生,尤其是语文底子薄的同学来说,可能是有些过于抽象了。有些悟性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得其要领,有些悟性差的同学则是云里雾里了。

三、课堂生成中的惊喜

这节课教学上比较出彩的是对于隐含人物——方仲永父亲的分析。可以说真正是走进了方仲永父亲的内心:世隶耕、稍稍宾客其父暗点出了方仲永父亲在方仲永成名之前低下的社会地位,方仲永才华的展现使得方仲永的父亲在乡里获得了从来未有的尊重,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对于方仲永的父亲来说绝对是新鲜、美妙、梦寐以求的体验。理解这一点,加之方仲永父亲世隶耕的家教背景,也就决定了方仲永的父亲必然会作出“不使学”的决定,而这一决定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几乎成为了必然,这样的父亲必然作出这样的选择,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跟不能将耽误孩子的板子简单地打到方仲永父亲的身上。 在此基础上,文章的悲剧意义就更加浓厚了,这是一种命运的、必然的悲剧,从这一深度理解方仲永的个人悲剧,对于学生理解“伤仲永”这三个词背后丰富的情感,似乎是更深刻了

?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19

教学设计: 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行文疏密结合的作用

理解作者强调青年人应当注重后天学习的道理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行文疏密结合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行文应当追求疏密结合,详略得当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 a他是历史上唯

...
《《伤仲永》教学反思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