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作为教师必须认真书写的书面材料,大家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认真分析,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台阶的教学反思8篇,供大家参考。
台阶的教学反思篇1
聂鹏翔小朋友入学到现在,他在生活活动的行为表现方面仍有些不适应,如午餐时挑食现象严重,如果碰上不喜欢吃的东西一口也不吃。我对他反复劝导,他低着头看也不看我。
又到午餐时间了,香香的饭、配上西红柿炒蛋,小朋友看见了都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咦,聂鹏翔怎么了?他用筷子拨弄着饭,眉头也皱了起来。我关切地走到他的身边问他:“怎么了,聂鹏翔?”他低头不语。“是身体不舒服了吗?”我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没有呀!刚才还和小伙伴们一起开心地户外活动呢?怎么一到吃饭时间,他就又犯愁了呢?“老师,我不想吃里面的西红柿!”噢,原来如此。我从他的父母亲那里得知聂鹏翔的偏食从小就开始,家人一直想要改变他的偏食现象,可在家中老是实行不了,他们希望老师能在学校里改变这一不良习惯,但我知道,习惯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强加要求孩子,使他有心里负担。
何不换一种方法试试呢?比如允许他少吃一点呢?于是,我对聂鹏翔说:“这样吧,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吧。”他听了我的话,马上点点头,拿起筷子吃起来,一会儿就吃下了半碗饭菜,还一边吃一边瞄我一眼,我只是高兴地对他拍拍肩。
从这件事中,我醒悟到:孩子不吃饭其实是有他的想法和原因的。满满一碗饭对他是来说是个心理负担,而我采取的是:给他一个选择的台阶,使他减轻心理负担,于是了他就能愉快而轻松地进餐了。
由此我联想到:每个孩子有他内心的想法和需求,而有些想法他还不善于用言语表达只好由行为表现出来。即使是外显的行为,每个孩子还会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而且在每个孩子的行为表现背后还有成人所不可理解的心结。现在我才对“站在孩子的角度和视角,看待一件事,换个位置或方式想一想,做一做。”这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如果,在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能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采取一些他们能接受的方法来进行和引导,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台阶的教学反思篇2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
对于文章的学习,我始终将情放在第一位,将学生的感悟品味作为课堂的主旋律,对于课堂环节,适当的时候示范一下,必要的时候追问一下,关键的地方提升一下。用我的热情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父亲的艰辛和他要承载的重担。
开始,我让学生自读,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体会,说得较为肤浅,品味也不到家。此时,我适时地举例,引导他们深入领悟:
“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这个比喻极其生活化,却写出了双重的内涵,父亲闪腰了,疼得他脸色发青;儿子抢扁担这一动作大大刺伤了父亲的自尊心。这样看似信手拈来的一个喻体却写出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变化,多么具有表现力。学生因此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产生了顿悟,增进了对长辈的理解。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文章从外在的语言美、音韵美到内在的情感美、意境美,从不饰雕琢的朴实美,存在于语文课本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品味文章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便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在字里行间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文章积攒的情感,有一种要宣泄的力量。感受到作者对父亲要表达的情感,那是一种同情,那是一种理解,那是一种希望,对几亿中国农民的希望。愿他们能够摆脱贫困,能从容的面对每天的朝阳,快乐的生活。
现在的孩子,因为生活的舒适与优越,感悟平凡生活的能力有些迟钝,我们做教师的必须善于抓住契机,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自觉地将文字与情感融为一体,文章与生活合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自身方面,必须深入挖掘,使真美再现;更要学会刺激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使他们愿意接过老师抛来的接力棒,一棒接一棒,乐此不疲。
台阶的教学反思篇3
上完《台阶》一课后,我有一种满意的成功感,因为我上此课,既教了学生阅读方法,又指导了学生写作技巧。今后的记叙文阅读教学,我将以此为范例,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我认为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我们教师在讲授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要力求以课文为本,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学会阅读方法,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回想自己的写作中的不足,进而揣摩提高写作能力。在上《台阶》一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的指导。
一、文眼很关键。阅读时,我们要找文眼,所谓的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那么写作时我们一样要设置文眼。我让学生找到《台阶》一文的文眼-----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并围绕它展开分析。正是因为这一观念,才有了父亲奋斗一辈子去盖有高台阶的新屋。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讲此问题时,我提醒学生在写作时也要有意识的设置文眼,那样,既有利于自己围绕中心写作,也有利于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学生作文不会选材,或长篇大论却离题千里,这也是写作中的常见病。这是因为学生还没弄清楚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台阶》一文就是很好的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阅读时有学生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我适时指导学生: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同时我提醒学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考虑所选材料能否为文章中心服务,并要求学生以后写作注意这一点。
三、结构上要前后照应。文章若注意了前后照应,能给读者以紧凑感,如是前后对比,则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在《台阶》的教学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因为这是课后习题,所以很多教师在学生思考后只是照本宣科地给出答案: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而我,在此基础之上,重点强调了(1)、(3)两点,造新屋时托它闪了腰的石板是父亲当年背下来的;当年小孩子能连跳三级的低台阶,现在的高了却让父亲挑水闪了腰。这前后一照应,父亲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衰老的形象边跃然纸上了。同时我提醒学生以后在写作中也可以尝试着应用前后照应的写法。
四、心理描写要注意人称。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直接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根本不考虑文章的不同人称。在《台阶》阅读教学中有一个老师都会提的问题:“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