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教学反思往往会比别人进步更快,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会写好教学反思的,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圆和圆锥教学反思6篇,感谢您的参阅。

圆和圆锥教学反思篇1
1、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非常顺利地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原因之处有:(1)猜想: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使学生初步建立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师预设学生可能粗略地知道有“三分之一”这一关系,“那么三分之一这一关系怎样推导呢”引起以下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这一过程。
(2)在推导过程中,带着思考题(思考题实际就是学生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带有目标进行实验,让学生更有目的性,也非常方便,有操作性。
(3)学具准备充分,各小组选择水、沙子,增强趣味性,主动性,积极性高。
(4)公式推导完之后的一个反例子(出示一个非常大的圆柱和一个非常小的圆锥),让学生明确并不是所有的圆锥的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强调了等底等高。
2、练习题由浅入深,判断题主要是要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的运用和理解,第2题是书上的一组题,为提高效率只列式不计算,这三道题分别是告诉底面积和高、底面半径和高、底面直径和高,把几种类型都呈现出来。最后一题是动手实践题,一要考察学生的公式运用情况,二要考察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策略,虽然没做几道题,但我觉得:解决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3、本来想用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参与实验,考虑到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而影响体积公式的推导,所以把这一环节省去。设计了一组大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让学生明确不管大小,只要等底等高就有3倍这样的关系。
4、时间分配上不到位,例题的处理中,考虑到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公式并运用公式,所以没花多的时间,由于数字教大,部分学生没做完。
圆和圆锥教学反思篇2
上完《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我反思了整堂课的教学,总的来说,上下来还是可以,通过学生大胆猜测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形状的物体有关引入科学验证,然学生在两次倒水的过程中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圆锥的的体积公式v=sh÷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毕竟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整个过程注重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的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观。教学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它们一定等底等高”这个环节我没有预先设计的,它是课堂中随机生成的,却让学生增加了知识,通过学生的举例子,学生能发现当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和高交叉相等时,圆锥的体积也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因此这句话是错的。总而言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环节,不仅让学生获取了新知,也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乐趣。
但课后反应的的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基本理解了圆锥的体积,但在计算时却经常忘记除以3。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于稍微需要灵活判断的题目还是不能有较好地把握,从而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该体积公式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了较简单的和较低的层面,知识死记公式,不能灵活应用。
圆和圆锥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是一堂复习课,对学生应该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对整理与复习课的一点小小想法:
复习课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查漏补缺的重要课时。如何在复习课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如果把它仅仅看作是对知识的再现与补缺,简单地将各知识点罗列出来,这样无法使学生系统理解知识,弄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还会使学生觉得是"炒剩饭"。这样往往会因重复练习而缺少新意。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想如果能够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能切实有效地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并积极参与课堂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因此,在复习基础知识这一教学中,教师应将各个知识点,根据其发生过程和内在联系,通过对知识的分类、整合,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知识网络形成高视角的思维结构建立整体意识和统一观点。为此,我进行了这样几个环节的设计:
1、课前谈话,活跃气氛。
通过师生谈话,引入课题。活跃教学气氛,营造轻松愉悦平等的学习氛围。 ?
2、回忆铺垫,梳理知识
在本环节我首先提出问题:“你知道圆柱与圆锥有哪些特征?”这是一个简单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说的,但又说不完整,其他学生会进行补充,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高。同时,在互动交往中师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使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强化了复习的功能。
3、适时拓展
整理复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知识的整理,还需要通过对知识的整理达到复习与提高的效果。所以最后我安排了一个问题:一个圆柱长10厘米,接上4厘米的一段后,表面积增加了25.12平方厘米,求原来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本环节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拔高,不仅要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还要给学生表达和发展思维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整理和复习的重要性。
反思: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与改进。如:
1、 怎样把握复习与新授的关系?
这节课的设计已改动了多次,通过谈话对圆柱和圆锥从表面到内部的特征进行再认识,对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进行再回顾,有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再整理的过程花费了很多的精力。这样的“再认识”是不是有“新授”的痕迹?
2、 一节课中复习与练习的关系如何协调?
在复习中必要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可以以练习代替复习,可以边整理知识点边穿插练习,也可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练习题的分类,整理出知识网络,还可以先梳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再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有时用一节课对某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后,后面要跟着三四节的练习课……复习与练习的关系如何协调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由于教学经验欠缺,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教学环节连接不够自然,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够熟练等等,以后还需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圆和圆锥教学反思篇4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由于教具的制作非常麻烦,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正好是圆锥的体积,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收到的效果不佳,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容易忘掉乘。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条件掌握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在本次课中,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根据学习体积的经验,先判断四个圆锥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都能说出圆锥的体积跟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
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同时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让学生思考,圆锥与学过哪个立体图形的关系最近?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圆柱,接着我又拿出几个不同的圆柱,问:考考你们的眼力,选择哪个来研究这个圆锥的体积比较好?将学生选的圆柱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