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选择的思考和感悟,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帮助读者发现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增强共鸣,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第三回的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第三回的读后感篇1
从《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等公开发表的著作看,邓小平理论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重在实践。
从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和人生经历看,他是个出生入死的实践家
少年时期,为觅真理,小平同志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回国之后,在与“第一代领导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闹革命打江山过程中,从“百色起义”到苏区工作,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从“油印博士”干起,慢慢成为“军神”、“政神”,无不与“实践”两字紧紧相连。邓小平同志胆略过人,这与他积极实践实事求是的秉性风格有关。他一再宣称“我是实事求是派”(《邓小平文选》三卷第209、249页),我就是“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三卷第382页)。正是有着这种敢于从实践中求实的精神,在中央苏区抵制“左”倾领导时,他被打成“毛派”;十年“内乱”时,他是“文革”的反对派;在对“两个凡是”问题上,他是否定派;在面对僵化体制上,他是改革开放派;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上,他始终坚定不移,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些独特的个性,充满着敢为人先的实践风采。回顾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重温《邓小平文选》,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是他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血汗,是全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拨乱反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过程看,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特色还是实践
结束“文革”,确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中国的经济从“崩溃的边沿”拉回来,进而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邓小平同志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神来之笔。为杀出一条血路,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少学者认为,1978年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讨论实际上是为邓小平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哲学前提。
在此前提下,一场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实践开始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小平同志以改革实践家的博大胸怀,在中国这块版图上书写着新的篇章。农村一系列改革的成功,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得到了温饱和实惠。农稳政通,政通人和。之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大胆举措,改革了政体,搞活了经济,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使中国各条战线的工作在与国际接轨的实践中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党的十三大,着力论述了“生产力标准”,使之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讨论的新热点、思想解放的新起点、各种科学理论观点的核心问题。把发展和提高生产力作为评价革命实践活动好坏之标准,是中国共产党人从“老祖宗”那里继承的祖训。毛泽东同志早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便提出并论及了“生产力标准”问题。他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980页)。
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实践中,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标准的思想,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只有使生产力发展,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等论述(《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4页)。又比如,在改革实践进程中,每每遇到各种错误思潮和阻力,他就重申这个标准、强调这个标准,要求全党同志在改革过程中紧紧把握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理论在正确的哲学前提下,通过积极实践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
如果说“实践标准”只解决了人们认识论范畴上的一些偏差,那么,“生产力标准”则在更高的层次上统一了人们的思想,协调了认识论与历史观两个领域的敏感关系,揭示了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一条根本规律。同时,“生产力标准”对“实践标准”具有一种导向作用,两者用于检验的对象不同,这是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实践中的一次大的飞跃。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各种理论偏差和迷惑困扰着中国,姓“社”姓“资”等争论,在搞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为热点。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以理论家的简洁和实践家的胆识,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党的十四大将这石破天惊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表述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标准”。这个标准,与“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是一致的,是前两个标准的深化和发展,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
综观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实践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具理论代表性的“三个标准”,可以这么认为:邓小平理论的精华,全都蕴含在他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积极实践之中。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源头是“实践标准”的讨论,核心内容是注重实效尊重实践的“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是否有利于标准”。
从《邓小平文选》主要篇目阐述的重要观点看,邓小平理论完全建立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
在《邓小平文选》三卷尤其是第三卷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在探索实践中求发展。对此,我们可以从邓小平许多充满个性的论断中领略其精神:
一是家喻户晓的“猫论”。这一论断饱含哲理,实事求是,重实际效果而忌花拳绣腿,始终坚持了“实践标准”。猫之好坏,不看重其毛色音质个头,只看它是否能逮住耗子。何其生动实在!何其鲜明扼要!推而广之,以猫喻人喻事,情同一理。衡量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好坏的标准不在其说得如何,外形怎样,关键要看“履行天职”的效果。“猫论”反映出的求真务实精神,是小平同志实事求是作风的体现,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风采。
二是关于“走一步看一步”的战略。邓小平指出:“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邓小平文选》三卷第373页)。回顾改革开放的坎坷历程,无不是在“走一步看一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于“冒”中走过来的。所谓“走一步”,就是在看准目标之后,按照一定的决策、措施大胆实践;所谓“看一步”,就是在慎重地走出一步之后,对这一步的实践结果进行检验,看它进行得怎么样,有何经验教训。“看一步”即反馈,把原来决策了的行动效果收集起来、分析研究,以便通过调校使下一步走得正、行得实,快步走向预定目标。所谓“走一步看一步”,说到底就是用“实践标准”来检验每一步,让事实说话,用效果来证明决策的正误,而不要等到有了全面成果后再去回头看。由此可见,这“走一步看一步”的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