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书写心得体会,从而得到不少优秀的结论,在准备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回顾整个过程,思考自己的成长和改变,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致良知》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1
近期公司组织致良知学习,我们卡车服务站在孟站长的带领下也认真学习了致良知里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触。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还不如放下心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用自己的努力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于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首先要培养自己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对于企业的“良知”就是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为一名员工,做任何事情要从公司利益出发,公司的利益就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要正确地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就进步了!企业也就发展了!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2
今天的课主要说了知行合一和中国文化,我的理解就是想和做不光是简单的统一,从最初的认识错知错行和正知正行到天理合一(此处最终的高度的用词没记住不够准确,大意就是大众公认的认可的一个好的行为准则)是一个逐步攀登的过程,刘老师的解释知和行原本就是统一的,我这样想就这样做了没有对错之分,后来想想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去有些事不会想那么多,也就是常说的“不过脑子”看见产生的结果了才知道“哦!原来这样。
我的理解是想和做是两种行为,我们需要通过参照”过来人或是公认“的标准来修正他们统一的一个过程。中国文化讲的不多,对于传统文化我个人除了书法其他不是很喜欢,我的认知里人类文明的演变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蜕变过程,所有不合时宜、不符合人性、落后不能满足需求的东西都会慢慢被淘汰,如果能实现穿越我想绝大数人是不愿再退回去的,这也说明潜意识里大家已公认现在或是未来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金一南教授的《心胜》视频我看了好几遍,每一次看完都热血澎湃。尤其听到杨靖宇那句,“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朱德在南昌起义南下队伍全军覆没后,依靠心胜,保留住中国革命的`火种,激励仅存的八百多人继续前进。最后百万雄狮渡江去,解放全中国。心胜不是唯心主义,心胜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我们由内而外焕发的生命力。
1、战胜对手有两次,一次在自己心中。
2、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
3、历史因少数人的坚持而改变,正是因为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成为中流砥柱。
4、中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光明,就能驱走黑暗。就能从困苦中走向胜利。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3
生命是灿烂的花海。拼命怒放,争奇斗艳的花儿固然漂亮,但它们却美得庸俗;惟有那些保持本真,默然绽放的花儿,才不会被世俗的红尘湮没。
在现今的社会,有那一些人选择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在物欲横流的城市里迷失了自我,丢弃本真。但拥有物质不等于富有,物质匮乏也不一定贫穷。真正的富有是精神的富足,心灵的荒芜才是真正的贫穷。
在迷蒙的夜色下,找寻不到幸福的踪迹;在指缝流金间,自我早已迷失。于是,在泪眼迷离中转过头,才知晓,原来是精神的支柱已坍塌,信念的碎片纷飞飘散,缱绻不见。
被物欲遮蔽了双眼,一味追求物质的享有却让精神贫瘠的人,是可悲的。满天的蔚蓝下,一望无际的山坡上,满山遍野的金黄充盈着双眼。远处,风吹起了他的碎发,绾起他的衣袂,露出他瘦削的脸庞。他用热情作画笔,信念为支撑,肆意挥洒着他的想象。梵高,一幅《向日葵》名扬天下!纵然岁月无情,历史翻滚,今天我们仍可以感受到那画上,向日葵的似火热情,蒸蒸向上的积极信念。谁能说梵高一无所有,贫穷至斯?恰恰相反,他是最富有的人,因为他精神最富足。精神的花园开满鲜花,这才是人生莫大的财富。
精神的富有,莫过于对信仰的执守。柳永,在人们的扼腕声中从高堂宫殿步入直栏横槛。人们为你惋惜,替你不平,但我却要为你喝彩。你,视金山银山如粪土,与歌妓把酒言欢,走向自然汲取心灵的甘露。这是你无悔的选择,但它却让清丽小调流芳万世。你的选择,让你得以挥别贫瘠无趣,却让心灵充盈富有。小荷尖尖,溪水潺潺,柳永的心灵荷花,开得别样地红!
富有,不是富二代开着跑车,不是官二代执权挥霍,不是星二代锦衣玉食;富有,是心灵的栖息,是灵魂的充盈,是精神的饱满。物质面具下的不堪才是真正的贫穷!
生命是灿烂的花海,心灵是美丽的花园。别只顾着装饰生命的躯壳,而忽视了心灵的呵护,莫让心灵荒芜了。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4
王阳明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他有一门很厉害的学问。这门学问,如果我们能学会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这就是致良知的大学问。
何为致良知?
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实践磨砺。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这在王阳明身上体现的最充分。当时宁王造反,王阳明原本有其他任务在身,但他毫不犹豫前往平叛。此时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势波诡云谲,很难说谁成谁败。朝廷官员不愿开罪宁王,也都选择明哲保身,只有王阳明知难而上。他也不是没有担心,他甚至让家人在自己家门外环布柴草,说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为"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乐人生的法宝。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在王阳明看来,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道,就在于把心放平,在自己的真知上,抓紧用功,去私欲,提高境界,实现真正明了,获得圆满人生。致良知四合院将和更多人一起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感受致良知的力量。
《致良知》心得体会篇5
我是一个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吃不下睡不着。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