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事迹7篇

时间:2024-04-05 作者:Animai 信息资讯

我们写事迹材料时要避免虚假描述或夸大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成绩,书写事迹材料是对自身在特定领域内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的有力呈现,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养殖事迹7篇,供大家参考。

养殖事迹7篇

养殖事迹篇1

猴场镇腾道村属紫云自治县偏远山村,在该村的一个小山坳里,有一个林下生猪养殖场。养殖场由9户农户合建,宋庭品在返乡创业的过程中找准人生中最坚实的发展着力点,成为该村发展林下生猪养殖的带头人。

返乡创业遭挫折

出身贫困家庭的宋庭品,为减轻家庭负担,初中未毕业就外出务工,历经多年打拼赚了些钱,家庭经济面貌有所改善。因文化水平不高,宋庭品在外务工期间大多从事体力劳动类工种,30岁时患上了痛风病。不能做劳动强度大的活,无奈中只能返乡另寻出路、再作打算。

回乡后,宋庭品把能想到的营生都做了个遍。他曾经把精力放在了种植竹荪上。然而竹荪“娇气”,种植条件过湿过干都不成,需风调雨顺年才能有收成。“两年亏本两年赚,除去请人工、土地流转金等成本,亏赢互补,没亏本已经谢天谢地了。”宋庭品说。

不甘失败的宋庭品开始审视自己的创业路。近年来,村里经济条件每况日上,迎来改善居住环境的建房热潮,宋庭品觉得开办砂石厂有利可图。2008年,宋庭品邀约5个曾经一起在外打拼的同乡合伙在猴场镇境内开设一个砂石场。经营两年后,因诸多原因,共亏损80余万元,每个生意伙伴各自投资的10余万元都打了水漂,经营砂石厂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养猪助脱贫

眼看打工赚来的钱所剩不多了,两个孩子在读中学,自己做不了重活,沉重的家庭负担落到妻子肩上,经不起折腾的宋庭品经多方考察发现,腾道村山多草多,适合发展养殖业。

2010年,宋庭品买来20余只黑山羊,放羊这活儿不背、不抬、不挑,患痛风腿脚不便的他每天上午赶羊上山,傍晚妻子回来帮忙把羊赶回去,6年间,养羊最多时有100余头。

“养羊是我患病创业期间收获的第一桶金,每年养羊创收2至3万元。”宋庭品说,养羊虽然能让他有稳定收入,但养羊对森林存在破坏,喂养数量上也会受到限制。

腾道村一带树林较多,森林覆盖面积大,适合生猪散养,散养的猪肉质好,价格有市场。鉴于此,宋庭品开始筹划开办一个大型林下养殖场,成立林下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5年6月,宋庭品邀约8个村民发展林下养殖,选址在一个四面环绕森林的小山坳,9人共投资15万元,花了3个月时间搭建起猪棚。

同年9月,宋庭品和他的合作伙伴买来70头猪仔,两人一组9人轮流喂养。只要天不下雨,早上将猪喂饱后赶到山上的树林下放养。慢慢地,猪棚规模开始扩大。

“今年10月,我们把剩下的105头生猪全部卖了,虽然放养猪不肥,但售出价比圈养猪的要高,共收获26万余元。”宋庭品说。

做大规模同致富

“猪仔窜入树林后,不仅能觅食,还可以除草护林。”感受到生猪养殖巨大潜力的宋庭品决定增加猪仔数量,之后,大伙又买来76头猪仔。

“刚开始时不注重生猪的防疫,养殖经验不足,喂养的猪遭遇病症,死去了40头。”宋庭品说,所幸发现早,他及时用药,抑制住了病症蔓延;后请来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实地查看,才知道是猪棚透风,棚内地面冰凉,风寒引起病症所致。

养殖场堆放的砖和沙子是用来建猪栏的,过去搭建的猪棚四面透风,白天放养的猪晚上归栏后,很容易让猪引起风寒,宋庭品准备将原先猪棚全部改建成猪栏,注重养殖的科学性,不断提升养殖效益。

宋庭品说,他们将逐渐扩大养殖规模,并已申请成立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

“藤道村地理环境适合发展林下养殖,林下养殖出来的猪肉品质好,有市场优势。”

猴场镇镇长罗刚华说,猴场将大力支持和鼓励村民发展种养殖业,并注重发挥宋庭品等人的带动作用,为贫困村民做好榜样,共同向同步小康迈进。

养殖事迹篇2

侯亮,男,33岁,汉族,家中6口人,住勉县老道寺镇侯寨村五组,主要从事生猪养殖与饲料营销。

几年来,他凭着自己特有的顽强与拼搏,凭着一双勤劳的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打拼,走上富裕之路。家有饲料机2台,饲料配送车1辆,有现代化大型养猪厂房12栋,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向社会提供优良三元仔猪4000头,获利20多万元,。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万头猪养殖示范场”、“养殖业大户”、“致富带头人”。

2000年,目光敏锐、富有经济头脑的他看到当地粮食价格低,结构调整路难找、种植粮食收入少,本地有种植玉米、大麦的习惯,饲料资源丰富,又有养猪的基础经验,又加上生猪行情看好,每头猪盈利在100元以上,通过市场调查与分析,他决心走科学养猪致富之路。

2000年7月,他克服没有资金的困难,采取自己拿一点、亲戚借一点、朋友帮一点、向信用社贷一点的办法,投资近2万元,建成猪舍20多间,购买小仔猪200头。刚开始没有科学技术怎么办?还得学习,于是他又从书店抱回厚厚几本科学养猪资料。很快掌握了生猪的繁育、喂养、疾病防治等一整套养猪技,由于他精心管理、科学饲养、定期防疫,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和实践,饲养的仔猪3个月即育肥出栏,当年就出栏肥猪800多头,净获利1万多元。侯亮从第一批养猪中尝到了甜头,从养殖业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第二年,又扩大养殖规模,由于科学饲养,当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净获利12万元。

侯亮的手头有了积蓄,但这些钱如何用,他有自己的打算。在这几年的养殖实践中他发现当地生猪品种落后,生产效益差,饲料转化率低的问题,他决定要解决目前存在于自己场和农户养殖中的这一难题,他先后到杨凌、四川等地考察,通过调查了解后,他决定要甩开膀子大展宏图,加大投入,扩大圈舍,2002春天,侯亮在亲友的帮助下,又投资30万元,建起现代化的养猪场房,又购买二元母猪200头,种公猪10头,实现自繁自养、科学饲养,年出栏肥猪4000头以上。年获利20万元以上。

侯亮在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在省农业厅和市县政府的重点扶持下,通过引进化良的变肉型猪种,推行标准化生产现在存拦母猪已发展到360多头,每年向社会提供7000多头商品仔猪,此外还可向周边养殖户提供1500头优良二元杂交后备母猪,以改良当地的生猪品种。侯亮在自己的猪场里从品种和饲养管理入手,严格实行成本管理,以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有力地带动了全县规模化养殖业发展。

侯亮在养猪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但是他总是想:“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热情地鼓励乡亲们和他一起发展养殖事业,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养殖经验传授给当地农民群众。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农民群众的养殖效益,侯亮把优良的二元母猪推广到广大养殖户,把饲料转化率高、生长速度快的三元仔猪提供给养殖户,并且向他们提供养殖技术及饲料,使他们养猪无后顾之忧。

“以点示范,带动全镇”,这是侯亮发展养殖的一大心愿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如今,老道寺镇发展生猪养殖大户600多户,平均每户年出拦在100头以上,该镇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之路,使养殖业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经济的主导产业,逐步走上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家庭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大大地带动了本地养殖业的发展,他已成为养殖户心中一盏不灭的灯塔。

养殖事迹篇3

养殖狐狸,当然是卖狐狸皮了。狐狸皮的价钱要看狐狸大小,还要看狐狸的品种、毛发纯度、毛绒长度、密度等。这几年,黑龙江伊春市大昆仑经营所职工靠养狐走上了一条致富路。经营所现养殖狐狸3000多只,有两个规模较大的养殖基地,加上散户,一共有6户养狐户。这6户,个个精通“狐狸经

...
《养殖事迹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