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学会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通过写优秀的作文,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写茶馆的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
写茶馆的作文篇1
几乎所有人都说《茶馆》是一位成熟的剧作家的成功之作。——题记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叫做裕泰的茶馆里。一部简简单单的三幕话剧,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馆,将半个世纪的岁月浓缩,将许许多多符合时代特征的小人物涵盖,将一个国家在那些个特定时代的悲哀诉尽。
这部话剧主要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走向破灭的故事。历经了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裕泰茶馆,在当权者和小人的谋划下最终被改成了“花花联合公司”。而一生守护着茶馆的王利发掌柜选择了在他的茶馆里自杀。《茶馆》该剧可以说是很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而恶人不一定有恶报。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腐败被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唏嘘不已。
先谈谈这幕话剧中的人物吧。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每个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职业、阶级的不同群体。看似多达几十位的出场人物,却无一显得重复。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等等身世不同、个性显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就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深深刻在脑中。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坏。通览全文,在我眼中他作为一个掌柜,很圆滑又显得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
然而,在结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馆被高官与小人夺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杀。这一情节,仿佛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心酸不已。这么一个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柜,却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过一个人物,以其行为与性格的强烈反差,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与不满。
再谈谈这部话剧的特殊之处。《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和戏剧结构的巧妙、严密。话剧全凭台词塑造人物,一个人的性格全体现于他的每一个字眼中。“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语言功力令人叹为观止。《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都有生活气息却意味深长。在戏剧结构上,《茶馆》可以说是“形散,神不散”。整部话剧虽年代跨度大,没有主线故事,但毫不显得零散难懂。老舍先生通过一个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故事虽松散但有了连贯性。其次,故事中人物父子相承,虽然年代变化了,但每个人物所代表着的群体依旧存在,并随着时间的迁移有了细微的变化。令故事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最后,每个人物都扮演着自己的故事,同时又与各自所处时代密切关联。揭示了社会一角,展览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有人评论说《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茶馆》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而老舍先生仅仅用一些个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当你合上书本的一瞬,你会感觉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过了漫长艰辛的五十年。
写茶馆的作文篇2
这一天,我随意打开书架,不经意间看到书架的角落里有一本老舍先生写的《茶馆》,这本书好像还没看过。于是,我就拿起这本书来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这本书的故事很精彩,很有哲理。这本书写的是戏剧,一个悲剧,一共分为三个幕,分别写了清末民初、民国中期,民国后期的人们生活经历与状态。这本书写了一个掌柜王利发的茶馆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最后被军阀势力逼死的事。同时,也写了一个农民——康六欠了别人的钱,被迫卖女儿被太监当老婆,结果害了自己女儿一生的事。
我看完这本书,竟然掉下了泪水。王利发一生中都趋炎附势,见到别人总打招呼,只是为了在乱世中得到生存。但是他的好话、他的鞠躬仍然不能让他顺利过完一辈子,结果落得个被军阀逼到上吊自杀的下场。康六的女儿在太监家里不敢出一声哼,直到太监死了,才得到了自由。但等到自由后,仍遭到别人的追杀,被迫一路逃亡。唉,这是傅仪的错。傅仪统治时期,闭关锁国政策让人们的生活穷困潦倒,而傅仪却认识不到这个错误,以致于自己做了亡国君王,被剥夺了自由与权利。但这一生是不能后悔的,这就是错误所付出的代价。在这本书中,我为但是社会的黑暗而感到悲哀,为人们的自私自利而痛心疾首。其实,这不应该把过错归咎于普通百姓上,为了生计,每个人不得不变得狠心冷血。错就错在了军阀势力的统治衰败,让人们无处谋生,只得阿谀奉承,颔首低眉,像狗一样生活着。
其实,现在的社会这样的人也并不少。很多公司职员为了搏得老板的器重,为了在公司有一席之地,用尽各种肮脏的手段陷害别人,抬高自己。这些人难道不像那个时候的老百姓吗?但他们并没有看清楚这是个民主社会,这是个知识决定命运的社会。只要我们有本领,有知识,何愁没有伯乐呢?何处不是容身之所呢?
亲爱的人们呀,拿起你们的尊严,拿出你们的本领吧,不要做个绞尽脑汁的陷害别人的人吧,要做一个凭本领脱颖而出的强者。
写茶馆的作文篇3
?茶馆》是老舍先生代表作之一,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戏剧精品,更是中国文学经典之作。我们可以通过此书,透过对人物描写去看本质——于市井之地,看人生百态。
?茶馆》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茶馆里,以老北京裕泰茶馆兴衰历程为背景,老北京百姓兴衰变化生活起伏为线索,展开的话剧。
王利发是这里的主人公,精明能干,虽有些自私但心眼不坏。王利发说:“我呢,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呀…”,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它具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只希望自己及家人生活平安快乐,而不断去迎合别人,这何尝不是那些贫困市民的真实写照呢?王利发是挺有人物特点的一个人,在第二幕剧中,秦二爷和常四爷对乞丐母女有不同看法时,王利发巧妙去缓解尴尬,体现出机智,善于交际。王利发也懂得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去改革自己茶馆,只求变化多样环境中保全。
秦仲义,是裕泰茶馆房东,他出生于北京城大财主家庭,是民族资产阶级进步人士代表人物,他虽然处于地主阶级,却有所作为,一心想通过自己努力,开办工厂,实业救国,却最后因为工厂被没收而失败。在第三幕剧中,秦仲义、王利发等三位老人自卑,为自己撒纸钱,老人们虽没有到耄耋之年,却进行这样不吉利事,引起我的感触,社会的压迫使得他们透不过气来。作者穿插这个小细节让我们再一次领会到社会里平民百姓种种无奈和不满。秦仲义一心想让国家振兴起来,却被各种因素阻碍,多么扎心的一件事!反观社会中那些不作为的贪官,一心尽想着升官发财,一心想贿赂别人来获得成功,不为国家做贡献,尽做一些伤风败俗事,真应该向秦仲义学习。
这本书共用百十来位人物,塑造出不同阶级人物在当时社会下生活特点,很让我赞叹不已!
本剧也极有语言特点,一是荒诞性,在第一幕中,背景是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穿插了一个太监娶老婆的事,这事几笔带过,却让我想到:当时的社会下,为了得到食物而生存,竟出现卖人这种现象,一个卖人的社会!这从侧面反映出社会是多么道德沦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第二幕剧写的是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时期,这时老百姓深受国民党压榨,处在水深火热中,老舍与第一幕剧,穿插一个具有荒诞性情节——两个逃兵准备娶一个老婆,他们还不好意思说出来,反而间接拐弯抹角说:“那是穿一条裤子的交情…也没人耻笑三个人的友谊吧…”。此句甚妙。
第三幕剧中其中有一个情景让我记忆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