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水平的高低能够反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作文是一种培养情感表达能力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往事追忆的作文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往事追忆的作文篇1
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这句话是一位外国伟大的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虽然只是那么短短的一句话,但它已经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不可动摇。
为什么这句短短的话能触动我的心灵呢?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并不算团结的班集体里,身为自己班里的一份子,谁能不热爱自己的班集体呢?哪位同学会希望自己的班集体比别人的差呢?当在校运会,一些比较拔尖的同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谁能不为自己的集体感到自豪与高兴呢?当我们班的集体总分获得全校第三时,谁不为我们班取得的荣耀而感到骄傲呢?但有人问我,“你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最希望看到我们班能团结起来,继续加油,不再因为一点小矛盾而争吵,甚至打架,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相信,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希望自己的集体体不团结的。但是,希望,不能当饭吃,我们班的同学们都为了什么而争吵?一口气!就因为某某同学不小心因为经常说的脏话出口伤人,而导致矛盾越闹越大。又或者在背地里,恨谁,看谁不爽就在背后说别人怎么怎么不好,有的甚至还夸大了事实,导致那位同学的声誉受损。事实上,我们感觉自己有理的时候,其实真的有理吗?想过自己有没有做错吗?为什么一出了事,总是把责任全推到别人的身上,难道自己就是清白的了吗?自己真正有理的时候,真的很需要把别人逼到一种很窘迫的境界吗?这口气,真的有这么难咽下去吗?
其实,如果我们气量可以再大一点的话,可以不必再为这些小事而争个面红耳赤,可以不必为一句脏话打个鼻青脸肿。一个班,只有团结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集体体,才能够“众人齐心泰山移”,是不是?只有我们班有了团结精神,这个班才能拥有灵魂,拥有冲破一切无人可挡的气势!
同学们,来日方长啊!我们还要一起度过一年多的时光,这一年多过去后,从此便可能各奔东西,各找各妈了,难道真的要这样继续过下去,熬到初三毕业那天扬长而去吗?不,我不希望是这样的结果,我们要团结起来,把友谊建立起来,让这最后的时光,永远漂浮在我们那浩瀚无边的脑海中吧!
往事追忆的作文篇2
“慎独”与“莲”
我一个人坐在花园中,静静看着塘中饱满欲爆的莲花,清风带来夏日夕阳的暗香。花苞盈盈颤动,粉色嫩尖好似少女的粉腮,惹人怜爱……站起身来,走至塘边,轻抚如纱诱人的瓣边,我多想折下一枝,插在书房中,让这香气伴我左右!四下无人,仅有我与满池莲花,相对默默无言。
纤长指尖终还是滑下花脉,收于身侧。慎独啊,慎独!我默念着这重似千钧的至理之言,离开了花园,夕阳从身后进来,送我一条暗色影,伴我踏上归途。
星空闪烁,月华流转,书桌前缺了一枝清莲,却并不让人遗憾,我甚至任性地想,一池莲花,是否会在深夜窃窃私语,悄悄回味着暮色四合之时,手指与瓣脉离开一瞬的韵味?
想着想着竟有几分痴了,忽然又冒出几分涩味:若换成别人,莲的境遇又会是何般?
这也许就是自己才解得开的谜题罢。”慎独”二字,在我咿呀学语之间,满腹诗书的祖父便一遍又一遍地让我记得,小时不明所以,却是在此时此刻,暮色四合,才恍然大悟。确是至理名言,不枉人一生铭记。
独处时,人心有些不似平常。似乎一切都可以松弛下来。平日里的善行善举,行端言慎,又是几分真心,几分假意?这都市光怪陆离,世界变数无穷,又有谁能有通天彻地之晓,掐指一算,告诉你什么是该,什么不该?不知不觉中,生活也许已经不由人反抗,在你脸上牵上一幅面纱,喜怒不由人!一副伪装,让人变成另一人,人生如戏,丐子将相,又有谁知那面纱下真面目?独处时,一切都可以卸下,周身散发一切,只留下自己和自己,抚心低语。
或许你在人前满腹经纶,可自己却明白,全是虚伪的装饰;或许在人前善行屡屡,可自己却明白,这样非自私的本意……独自一人,你如何对待自己?是无赖撒泼,还是喜怒无常,全然不似平日?
举手投足间,泄露一个人如何与自己对话。对自己诚恳的人,是为人的最高褒赏,人独自来这繁华世间,又独自静静离去,修身自养比乞巧于人更值得去躬行,无人之时,一个眼神都能泄露最真实的自己,独自走过断柳,躬身而行透出你的温良;独自面对病狗,怜悯避开透出你的和善;独自面向困难,安之若素地经过,透出你的不卑不亢……
是所渴望“慎独”!独处时,用良善温俭之心面对一颗赤子之心,这不经意的举动,泄露了你的真实与诚恳。
我面窗临月,仿佛嗅到不远处的莲香,独处时,如此清新美好的时光,绝不只有自己在体味,还有的,是自己的举手投足之间,不经意留下的气质与芬芳。
“慎独”有多少精神可以从来?
古代君子“慎独”,从本质上显示了儒学的“内圣”精神。也正所谓“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在修养过程中,“慎独”之道就在于培养和强化人的自重、自爱、自律意识。一个人不能自重,便失去人格意义上的自爱,没有自重、自爱,也就很难做到严格地自律。一般说来,在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中,人群中自律意识的弱化,当其少数时,尚无碍事兴人和的大局;当其人数剧增,尤其是管理层和骨干分子的人数达到相当数量时,便会正气难扬、歪风渐长。古人尚知慎独自律之重要,现代文明人更应好自为之。
在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冲闯红灯、乱人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还相当普遍,而且成为某些人的顽疾。我想,最更本的办法,还是要增强全体市民的公德意识,特别要提倡和学习在功德面前保持慎独的精神。
佛家重视“慎独”,也是儒家讲修养的一种重要境界。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做别人不知道;另一种是你只是有一种想法但没有实施,别人更不会知道。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严格地按照道德规范去做,也就真正做到了“慎独”。
独自一人的时候,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能否保持正直,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体现出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高低。每个人都有独处的时候,人往往就是在这个时候会有邪念或者做自己知道不对从而在别人面前不敢做的事情。就是因为这一点,产生了许多罪恶,这是十分可怕的。独处时,没有外界的干扰,不会有人注视你,从而也就不会顾及面子问题;同时由于寂寞,思想便活跃起来,总要想些什么,一个有高尚品德和高度自律能力的人,能够在享受寂寞的同时思考一些或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然而,要真正做到“慎独”并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正是因为“独”从而导致很多人不“慎”。既然没有人看见,自己做什么别人也不会知道,那么我就可以放纵一下自己了。就是在一次次的不“慎”中,一个人的道德在滑坡,他的丑陋的一面在扩大,总有一天会滋生出罪恶。世间的诱惑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总是在人们孤独的时候来袭,如果任人们抵抗不住,就有可能被拉下深渊。
“慎独”应该是一种内在的要求,人们只有把道德变成自己内心的一种要求,才能够真正实践“慎独”。我们“慎独”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此时我们面对自己赤裸裸的灵魂,我们之所以在别人面前有些事情不敢做,是因为别人在自己心目中有一席之地。那么为什么在独处的时候就敢做了呢?难道就真的是自己在自己心中都没有一个高尚地位吗?毕达哥拉斯说过:“无论是在别人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是的,无论何时,都不要
...